我的笔记与日记APP使用体验:从有道云笔记到Obsidian的探索
从智能手机普及之初,我就开始使用笔记和日记APP记录生活点滴。以下是我使用过的几款APP,以及从有道云笔记到Obsidian的探索心路。
有道云笔记:记录习惯的起点
最早接触的笔记APP是有道云笔记,大概在2000年代中期,智能手机刚兴起时。那时,云端存储和同步对我来说无比新奇,相比传统的手机记事本,方便又高效。我用它零星记录日记、保存密码、摘抄网络文章,养成了初步的记录习惯。尽管没有系统使用,但有道云笔记陪伴了我多年。然而,随着移动端同步问题频发(如重复文件),体验逐渐变差,我开始寻找替代品。
短暂尝试:象印笔记、Flomo与OneNote
随后,我试用了象印笔记,但未能坚持使用。在深圳时,我发现Flomo界面简洁,适合收集文章或语录,可惜我未将其用于日记。后来,我转用微软的OneNote写日记,从国内到美国都在用。作为大厂产品,OneNote稳定可靠,但功能平平,缺乏亮点。期间,我还花几十元买了仿Flomo的Monolog,却因体验不佳弃用。
Obsidian:自由度与插件的魅力
2020年代初,Obsidian的火爆吸引了我。它适合写日记,插件生态丰富,定制自由度高。我在Obsidian记录了一年多日记,但发现自己很少回顾内容,感觉记录的意义打了折扣。
OneDay:那年今日的惊喜与遗憾
直到发现OneDay,这款用户量最大的日记APP让我眼前一亮。它的“那年今日”功能能在每天的日记页面自动显示往年同日的记录,让我重温过去,感慨时光流转。这个功能让我意识到,日记不仅是记录,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,激励我珍惜当下、展望未来。然而,2024年OneDay将“那年今日”从首页移至二级页面,打开APP无法直接看到,我感到失望。
一叶日记与湾湾日记:新选择与权衡
为此,我寻找其他支持“那年今日”的日记APP,找到了湾湾日记和一叶日记。湾湾日记界面不够美观,且无法导入OneDay数据,最终我选择了后者。一叶日记独树一帜,打开APP即显示“那年今日”,完美契合我的需求。我花68元买断使用权,但因其为个人开发者项目,用户量小,担心未来“跑路”。因此,我采取折中方案:先在OneDay写日记,再复制到一叶日记。
重回Obsidian:理想方案的实现
最近,我重新关注Obsidian。它的用户基数庞大、插件丰富,且无需担心停服风险。通过ChatGPT的帮助,我利用插件实现了“那年今日”和天气信息直接显示在笔记页面的功能,兼顾了便捷性与个性化。相比OneDay,Obsidian的全球用户更多,生态更稳健;相比一叶日记,它更可靠且功能强大。Flomo虽也有“那年今日”,但需进入搜索页面,体验稍逊。
总结与期待
从有道云笔记到Obsidian,我在笔记与日记APP的探索中寻找便捷、稳定与情感共鸣。Obsidian目前是最接近理想的工具,兼具“那年今日”的情怀与自由定制的可能。未来,我希望有更多APP能在主页面直接呈现“那年今日”,让记录与回顾更无缝,赋予日记更深的情感价值。